作者 袁祖政 李颂文 陶社兰
信息战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的重要使命。曾卫华,济南军区通信部部长兼军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开拓实践,谋信息化、干信息化的典范。
近十年来,曾卫华筹划组织了5次战役通信演习,高标准完成了中俄联演、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十多次重大军事活动通信保障任务,领衔研制的联合作战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和机动式指挥控制系统,连续两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追踪前沿年近半百仍攻读博士
11年前,一纸命令将时任军分区参谋长的曾卫华调任军区通信部副部长。
任参谋长之前,曾卫华一直干着通信。本以为,这次调任是回归熟知,不料在随后的全军“310工程”面前,他这个副部长的话语权,被陌生的因特网技术剥夺了。
这让他看到,军事变革大潮面前没看客,吃老本,专家就会沦为“小学生”。曾卫华希望自己“在首长面前当通信专家,在专家面前做内行领导”。十四岁就入伍成为通信兵的他,不断地挑战自我,全力投入学习。他第一批拿到了成人高考本科学历,年近半百时,又报考了全国研究生统考,并在国防大学和武汉通信指挥学院之间,选择了离自己更近的后者。
更令人意外的是,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又递交了考博申请,这一年,他已48岁了。而在选择博士论文的选题上,他同样让人吃惊。
导师建议他选比较熟悉的联合战役演习方面的课题,口子窄点,写得透一些,便于通过。曾卫华却选了全军理论上的空白点——海防部队信息建设。他说,我选课题不是单纯为了文凭,而是要结合工作做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定下课题,曾卫华率队3次深入海防一线60多个哨所、观通站和基层连队,足迹踏遍了战区所有驻军的海岛。论文答辩会上,听完曾卫华的演示汇报,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论文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对完善我军海边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在军区首长支持下,曾卫华又三次进京,向总部首长机关推荐他的海防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技术方案。
超前的思路,完备的方案,可行的措施,引起了总部领导和机关的高度重视。经专家审定后,总部决定调整上亿元资金,在济南战区组织海防信息化建设试点,为全军边海防信息化建设趟路。
中俄联合军演中展示国威军威
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在济南战区进行。还在武汉读硕士的曾卫华,被调到演习指挥部,担负通信与指控系统保障总指挥。他敏锐地意识到,中俄联演既有军事价值,更有着极其重大的政治宣示意义,必须打出国威、军威!
如何运用现代指控技术,把国威军威展示在观众面前?行走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曾卫华,看见广场上方35平米的超大屏幕,不由地心头一动,能不能把这块大屏幕“移”到演习场?
曾卫华找到厂家负责人,说明意图。没想到,一盆冷水向他当头泼下:这项技术刚在国内出现,全国仅有两三台,主要用于室内,世界军演史上更没有先例。
“别人没干的更要干!”面对巨大的压力,曾卫华和技术人员精确计算,发现可能性极大,这立即激发了曾卫华的血性和豪情:“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力量的基石,必须服从服务于政治的需要。这个风险值得冒!”
一番忙活,一番收获。两个35平方米的超大屏幕搬上了演习场。正式演习那天,当中方“苏—27”飞机从起飞到升空再到准确击中目标大屏幕上腾起一股股烟幕时,全场掌声雷动。
此后,整个演习中清晰的画面,壮观的场面,无线同声传译系统,令前来观摩的每一个人瞪大了惊奇的眼睛。俄方演习总指挥莫尔坚斯科伊上将冲曾卫华竖起了大拇指,中方一位中将称赞:“你们做了一件划时代的事!”
曾卫华是个有心人。演习中,俄方反复强调的频率保护及从俄方通信科长口中学到的频谱作战知识,使他敏锐地意识到,电磁已成为重要的致胜元素,“五维战场”已从书本走进现实。
演习场上验证信息作战能力
两年的恶补,很快换来了试剑的战场。2007年秋,军区复杂电磁环境通信对抗演习如期在中原大地展开。检验某师复杂电磁环境训练成效与某电子对抗团作战能力的两大课题,同时上演。
曾卫华大胆采用“背靠背”形式,给对抗双方提供了一个足够陌生却更真实的作战空间。最后,这场持续近两天的无硝烟战争,不仅创新了战区信息战研究探索的多项成果,还为全区信息化战场建设提供了可靠而真实的依据,演习成果被总部转发。
第二年9月,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的跨战区实兵对抗演习全方位展开,其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于历届军事演习。
面对我军首次迎外跨区演习,是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两大战区军事谋略的对抗,更是一场先进装备与现有装备的对抗。深谙现代战场规律的曾卫华明白,这场实兵对抗演习,比的将不再是兵力火力,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将成为核心元素。
硝烟未起,攻防已始。
针对“蓝军”拥有全军最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演习前一个多月,曾卫华就召集精兵强将,探索研究信息对抗中以弱制强、以土制洋的克敌之法,一条条妙计产生了,一套套方案完善了,出战的每辆战车三四种通信手段在官兵脑海中打下了烙印。
最终,这次跨区作战的“红军”让向来自信的“蓝军”吃尽了苦头。战后总结,大家向曾卫华伸出了大拇指:通信兵的战法运用应记首功!
掌声未落,征战再起。
2009年,在“神剑—209”演习中,曾卫华作为“红方”总导演,在全军首次组织了多军兵种电子对抗部队联合性战役训练,并着力围绕电子防空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性研练,锤炼了战区通信和电子对抗部队的作战能力。
创新建成野战化指挥控制系统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通信保障领域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进入通信部机关工作,曾卫华就坚持将军事和技术进行融合,带领大家在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中过关夺隘、摧城拔寨,占领着部队信息化建设潮头。
时光回转到2003年初,曾卫华接到一个任务——对军区机关指控系统进行扩容改造,建立起集作战值班、指挥控制和战役训练于一体的指挥信息平台。
前无可鉴之路,后无现成之经,系统的规模建多大?功能有几何?技术上何以突破?军事上如何考量?“保鲜期”能维持几年?效费比何以实现?……一系列难题,无可回避地摊开在曾卫华面前。
技术人员的建设方案,一个又一个被否定,曾卫华理由明确:伊拉克战争已经使国内军事研究领域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技术决定战术”这一科学论断,我们必须以明天的战争需求来牵引信息化建设,绝不能陷入单纯的技术极端,军事作战需求有一点得不到满足,方案就一天不能确定。
方案成型了,又推翻;目标定位了,复更换。渐渐地,一系列大胆的思路逐渐清晰:
综合纳入全区指挥装备;统一打造战区内三军指挥平台;系统高度集成;机动与固定互补……
路子明确了,实施难题又堆积如山。在原通信部部长刘玉华的带领下,曾卫华既要盘桓于技术攻关与作战运用的平衡,又要构思实际建设的一步一动;既要设计三军联合的统一平台,又要着眼多年之后的持续发展。
建成后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综合信息处理系统”,搭建了战区联合作战指挥的综合平台,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固定指控系统再好,也搬不到野外的战场。中俄联演的大幕一落,军区就着眼现实军事斗争需求,把目光投向了全区部队野战化指挥控制系统这一全军性难题上。刚刚接任部长的曾卫华,同时也接过了这副重担。
技术人员抱着一大摞图纸找到曾卫华:不说别的,光是车载系统,就要放下13个不同类型、大小不一的上百种装备,咋装?区区一台车的方寸之地,就要装下不同功能的8部天线,自扰互扰何以解决?如果要素不全,作战功能何以保证?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地精致计算演练,最终确定,要将“指挥大楼”搬进指挥车,车长少于11米,这,神仙也办不到!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机动性何以体现。野外作业,路由咋找?场地咋开?研发这样的系统又有什么用?”面对熬红双眼的技术人员,曾卫华抖出一连串反问。
困难是现实的,但应对困难的追求和奋进,自主和果决,总会带来破解难题的源源灵感。
结果是,机动式指控系统由11 米长一点一点抠到了8米;配套的可组合、可搬移、方便部队使用的一体化设计思路浮出水面;适应海防部队特点,覆盖末端、连通营连的分系统也开进战场。
终于,机动式指控系统克服重重难关,打破半年试验才能出厂的铁律,提前7个月出厂驶入“前卫—206”演习场,在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数百平方公里的山林沟壑中,将军区首长提出的“静中能看、动中能通、全程能控”的指挥控制要求变成现实,再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民联合快速保障
近几年相继发生的8·17新泰矿难、4·28特大交通事故、淮河抗洪等一连串应急伴随保障,使曾卫华意识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信息化建设必须由应急向常态、战区向全域、静止向动态转变,让神经末梢畅通无阻地伸向每个角落。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爆发,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的曾卫华,面对灾区人民的空前浩劫,面对山高沟险的阻隔、跨区保障的陌生、设施毁尽的空白和4万多名官兵小群多路的通信需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就是动力。曾卫华带领3000多名通信官兵,用技术和意志破解道道难题:紧急筹措千部新型便携式装备,兵分3路前送到千村万点,搭建震区的信息虹桥;前后方联手攻坚破难,快速构建北斗指控网络,将信息触角伸向末端;战场革新移动视频传输系统,攻破最后一个信息盲区……
“在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你们解决了最关注最担心的问题。”军区主要首长了解到通信部队所作所为后大加赞赏。而曾卫华陷入了思索:动态中的信息化建设怎么办?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部队末端信息获取效益?
他在不停的追问中认识到:特殊的任务需要特殊的信息化建设内涵!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建立军民联合快速保障机制,完善应急通信支援部队和战略装备储备,实现以指挥所为中心向以指挥员为中心的转变。
抗震救灾第15天,曾卫华将自己的探索以内参的形式呈送总参通信部,引发了关于信息化建设模式改革的一阵热议,论文在总部抗震救灾交流会上获得了特等奖。与此同时,他将这一成果及时运用到青岛奥运安保任务,指挥通信部队将清理浒苔、安保演练等多个阵地的实景,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实现两路“现场直播”。(完)
责编: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