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军事频道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驻藏部队某摩步团进行大规模实战演练(组图)

 

CCTV.com  2009年07月31日 08:4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解放军报  

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列装的国产新型96改型主战坦克 孙国明 摄

  本报记者 夏洪青 杨 彪 王卫东 特约记者 赵丕聪

  世人仰视珠峰,因为它有无与伦比的高度!

  1990年8月1日,我军高海拔地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在珠峰脚下诞生。上级授予该团的锦旗上写着“高原铁骑,戍边卫国”8个大字,从此这8个大字成为一茬茬官兵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

  组建19年来,该团官兵牢记使命,紧跟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个值得世人仰视的高度——

  他们刷新了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训练纪录;

  他们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海拔4800米雪线步装协同演练等200多项高原军事训练空白;

  他们出色完成重大战役演习、迎外展示、国际维和等重大军事任务,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打赢明天的战争”,是铭刻在官兵心中的使命

  从诞生之日起,摩步团便成为大家瞩目的“宠儿”:人员构成最优,都是从战区十几个单位抽调来的佼佼者,基本骨干都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夺过名次;装备配置最新,很多装备不但在全军是一流的,有的还是总部专门研发的“独生子”……

  环顾四周,唯我最“牛”,这让刚刚组建的摩步团一些官兵翘起了尾巴。

  不久,千里之外的海湾战争爆发了。

  精确打击、电子战、立体战……电视屏幕上呈现的全新战争场景,让自我感觉良好的官兵们受到了震动。

  抬头看世界,低头看自己。摩步团官兵找到了差距:某型装甲车被当作普通的交通工具开着四处跑,某型车载电台因操作繁琐而被晾在一边,实兵演习还是像传统步兵那样攻山头……

  于是,一场“海湾战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的群众性大讨论,在全团如火如荼展开。官兵们深刻认识到:仅靠“刺刀见红”赢得胜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作为新时期中国军人,要肩负起打赢责任,必须掌握更多的现代军事知识、技能。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成员,你们虽然没有光荣的历史,但要有创造光荣未来的决心。你们的使命,就是打赢明天的战争。”在团队组建动员会上,上级首长的这番话深深铭刻在摩步团每名官兵的心中。

  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审视战斗力视角的变化。

  运筹军事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团党委开拓创新,每年都派人到院校、上级机关学习深造,每逢重大军事任务都主动请专家、行家帮助审视方案,电子战、信息战、电磁战等全新作战样式,一体化作战等先进的军事思想,成为指导军事实践的“脚本”。

  官兵们主动拿起“打赢明天的战争”这把尺子,对以往训练场上所熟悉、所习惯的一切进行衡量,40多个中看不中用的传统“把式”、“金牌”项目被忍痛割弃,打武装直升机等30多种新课目应运而生。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这些年来,摩步团官兵追波逐浪挺立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

  2000年10月,我军高寒山地信息化对抗演练拉开帷幕。演习以“非接触式”开始、结束。尽管对抗双方未放一枪一弹,打完仗也没碰面,但在“发现即摧毁”的评判标准下,实力不弱的“蓝军”,在“红军”摩步团神出鬼没的电子摧毁打击下惨败。

  奇怪!不见面,不开枪,演习也能定胜负。这回,摩步团官兵让近在咫尺的兄弟单位对信息化战争体验了一把。

  2003年11月,西藏军区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的精英和军队院校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蓝军”做了充分准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摩步团官兵以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蓝军”成了瞎子、聋子。参加演练的院校专家佩服地说:“没想到偏远的雪域高原,还有一支现代化程度如此高的部队。”

  2005年10月,总部和成都军区联合工作组进驻摩步团考核战斗力建设达标情况。出于稳妥考虑,有人建议他们以传统训法战法为主迎考,摩步团官兵谢绝好意,在考核场上将网络战、电子战等信息化训法战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并最终在满分1000分的考核中取得了982分的骄人成绩。

  生命有禁区,挑战无禁区——

  靠创新趟路解难,“驾长车”驰骋“世界屋脊”

  记者到雪域高原采访,时逢我军某新型主战坦克列装该团。装备一进营区,官兵们就像见了老朋友一样,钻进驾驶室,启动点火,熟练地操作起来。

  新型主战坦克信息化含量高,操作复杂。正常情况下,一般都要经过一年培训才能掌握其技术、战术性能。新装备刚到,该团官兵就能如此娴熟地操作,令送装的专家大为诧异:“神了!你们团官兵是咋学会的呢?”

  团长郑卫国告诉记者:半年前,得知这种新装备要装备到团队,团里就叫响了“争分夺秒搞攻关、装备到手就熟练”的口号。他们从厂家找来技术资料,组织官兵进行强化模拟驾驶训练和技战术性能研究。

  然而,部队刚组建时,却是另一番光景。

  一切皆新:新装备,新成员。

  一切皆无:无教材,无人才,无先例。

  一切从零开始。第一次集合全团官兵到训练场,时任团长孙德宇问:“谁会操作装甲车?”大家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他们靠什么实现这巨大的跨越呢?答案是创新。

  作为我军高海拔地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摩步团官兵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创新,才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那年9月,摩兵团官兵驾驶战车参加上级组织的野外攻防综合演练。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发起冲锋最后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时刻,摩步团装甲车动力不足,居然被兄弟单位徒步负重的步兵甩在了后面。

  “‘风火轮’竟然不如‘铁脚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们不远千里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请来技术专家进行会诊,得到的答复让他们大失所望:“在海拔高达5000多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40%的高原环境下,缺氧会导致装甲车发动机功率降低25%以上,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不信那个邪!团里依靠自身力量组成攻关小组。为了弄清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技术性能,他们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设计的草图堆起来足足有4尺多高。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他们通过改进进气道增加氧气、调整供油角增大供油量等办法,成功破解了该型装甲车高原动力衰减的问题,使“铁骑”顺利渡过了“水土不服”关。

  世上无难事,只怕创新人。

  相关链接:

1/9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