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吉林洮南7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李宣良、王天德
硝烟散尽,震撼犹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演实兵演练,26日上午在沈阳军区洮南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结束。演练中所体现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战法留给人们的震撼,远比演兵场上的炮声、火光、硝烟更为强烈、持久。
关键词一:“超越逼真”
“逼真,逼真,再逼真”——这是任何一场军事演习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这次演习中,中俄双方对于联合反恐作战行动和样式的演练,已经“超越逼真”——比真实的反恐战场更加严格。
记者先后观摩了3次实兵合练和最后的实兵演练,现场完全可以用“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来形容。很多参演官兵表示,这次演习的实战化程度远远超过他们以往参加的任何一次演习。
在攻击行动发起的一开始,中俄联合反恐战役集群就采取电磁压制的手段,派出电子对抗分队干扰“恐怖武装”的指挥通信系统。如果不是从实战的要求出发,演习者是可以不安排这样的课目的,而是否进行电磁压制,观摩者根本无从得知。
在向“恐怖武装”的地面目标和地面阵地发起空中打击时,无论是中方的歼轰―7、强―5,还是俄军的苏―27、苏―24、苏―25,都施放了干扰弹,有的还是红外干扰弹、箔条干扰弹。这样做绝非为了好看,而是因为在实战中“恐怖武装”不可能束手待毙,一定会用防空武器,特别是比较常见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对中俄战机实施反击。
演练中,中俄双方不仅出动了99式坦克和T―80坦克,还出动了履带装甲抢修车、装甲维修后送车等维护装备。因为在真实的战斗中,即便是最先进的坦克、步战车也可能被打坏、甚至被摧毁。装备的抢修和后送能力,是保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方的装甲装备采用了激光交战模拟系统,装甲车辆一旦被“击中”,系统就会发出蓝色烟幕,判定“受损”装备退出战斗。这就最大程度地解决了演习中“敌我”无法相互实弹攻击的难题,最大程度地模拟了实战效果。
一些很小的细节也体现了演习实战化的要求。比如,在俄罗斯空降兵空降过程中,虽然只有600米的高度,但一般需要3分钟才能到达地面。为了避免被地面之“敌”攻击,他们在降落过程中不断对地面进行射击。虽然这样做非常危险,却紧贴了实战要求。
关键词二:情报先导
情报先导,是这次演习中一个“看不见的亮点”。因为情报的产生和传递是以无形的电磁信号形式存在的,但它却是整个反恐行动的神经。
情报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在联合反恐作战中,首要的是获得恐怖分子的企图、兵力、装备、部署、手法等核心情报。实兵演练一开始,特种部队就空降渗透,目的是为了摸清情报。实际上,中俄联合反恐战役集群早就通过卫星侦察、无线电技术侦察、人力侦察等方式,掌握了“恐怖武装集团”的有关情况。
与“知彼”同样重要的是“知己”。这次演习中,双方动用了60多架各类飞机、100多台地面装甲装备,并大量使用精确制导炸弹等。这些都对空地协同提出很高要求,它需要中俄双方及时掌握情况,及时通报各自进展和当前位置,不断交互信息,防止误打误伤。
这次演习中,中俄双方进行了4次实兵合练和1次实兵演练,没有发生一起误打误炸事件,就充分说明了双方的信息交互能力。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